Www.KL126.Com - 坤龙教育资源网

寻找廖厂长:理想之光从未远去站长商会

作者:habao 来源:未知 日期:2014-11-5 18:34:27 人气: 标签:站长商会
导读:25年前,4名大学生想去南中国考察,变革中的中国。可行程伊始,便受困于经费。这时,湖南娄底一位廖姓厂长资助,终于让他们完成了心中梦想。25年后,考察队中的一…

  25年前,4名大学生想去南中国考察,变革中的中国。可行程伊始,便受困于经费。这时,湖南娄底一位廖姓厂长资助,终于让他们完成了心中梦想。25年后,考察队中的一名学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财经作家,虽然见过诸多财富缔造者,但这位只有一面之缘的小厂厂长,却一直让他牵挂。今年9月在的多方努力之下,吴晓波终于找到了廖厂长,这一段穿越25年历史尘埃的情感激起强烈共鸣,一群志同道合之人的理想情怀在读者心底激荡。

  就这样,在无数个晚上的头脑风暴后,吴晓波、赵勇、王月华、梁红4名同学决定开始南中国考察,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。

  “与其说多去了解业务知识,还不如把自己丢到社会里,去了解社会。”当时,新闻课堂上老师一再强调,新闻一定是产生于社会的,只有对社会有一定了解,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记者。就这样,他们4人组成了“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”,找来白色油漆,在红色的旗帜上写上“未来记者”几个字,准备行走中国。

  [详细]

  消息传到湖南娄底,那时,廖厂长正在经营一家配件厂,和梁稳根等朋友们通宵达旦地讨论“中国的出到底在哪里”。通过一名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朋友核实事情的真实性后,廖厂长给他们寄去了7000元。这令吴晓波等人猜测:出手这么大方,对方肯定是个大老板。

  考察途中,他们特意来娄底拜访了廖厂长。在一间简陋、局促而灰暗的办公室里,他们见到了这位瘦高而寡言的人,令吴晓波惊讶的是,廖厂长经营的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小厂,坦诚支持考察仅因“支持对理想的热情”。聊天中,廖厂长说,他想请人翻译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《马克斯韦伯全集》。简单的见面后,廖厂长只提出了一个要求,要看到考察报告。

  [详细]

  在贵州一座大山里,有一个母亲带着3个女儿,丈夫死了,大女儿才9岁,这位三十多岁的母亲看上去像有五十几岁。打开锅盖,里面只剩番薯,没有一滴油,墙上挂的全是辣椒。母亲用自己做的东西下山去换布和盐,全家只有两条裤子,三姐妹轮着穿,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只能躺在床上,不能出来见人。

  考察队心酸难耐,从微薄的经费中拿出50元塞到这位母亲手中。吴晓波回忆,当时,那位母亲高兴得在家里跳来跳去,在场的村干部说:“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,不知道是多少,只知道是很多钱。”这令吴晓波也很伤感:“见到了真正的贫穷,了解到了真实的世界。”

  [详细]

  在云南,当时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,因为赵勇是全军二等战斗功臣,4名学生通过特批,被允许跟着士兵进入前线。

  在危机四伏的战场,部队派了一支队伍护送,将他们围在中间,战士们则在外围用身体防御随时可能发生的。他们从山间小走过时,两边山头被越南人占领,队伍就在对方的狙击步枪射程之内,边还有不知数量的地雷,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。考虑到,部队要求考察队白天上山,黄昏之前一定要撤下来。

  [详细]

  那一刻,他们感受到:扑面而来。那时,整个社会都想去了解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。出发前,解放日报总编辑还特意找到了他们几个人座谈,希望将考察中的情况邮寄回上海,在上刊发。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,考察报告没有成行,仅在上发表了几篇新闻稿。

  团队之一王月华给廖厂长寄去了一份手写的报告,很简单,没有系统的研究。但那次考察后,很多东西在他们心中沉淀了下来。

  [详细]

  这25年里,考察队赵勇去了中央人民,现在是上海站;王月华现供职于《深圳特区报》;梁红后来去了,创办了《讲述》栏目,现是科教频道的副总监。而吴晓波干过13年记者,也写了十几本书。

  [详细]

  毕业那一年,吴晓波被保送研究生,但他放弃了,回到杭州进入工业组,开始了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,这个平台让他能在中国各地采访、调查,深入地了解世界。

  那时,办公室有两位前辈,一位是离休干部,还有一位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人,因热水限量供应,他们每天上班拎着热水瓶排队,打好热水带回办公室,然后写稿、采访,下班时将热水瓶带回去,每天如此。“我难道就这样拎一辈子热水瓶?”吴晓波常常反问自己。

  [详细]

  当天下午,吴晓波与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进行了一场座谈,主题是中国公司的成长之。这些来自不同国家、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人一起头脑风暴,讨论以中国公司为主题,却又不时穿梭在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不同国家和制度里。

  通过那次座谈,他发现中国企业研究基础很薄弱,既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数据库,更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描述。对于中国公司的判断,仅停留在一些片段化的、感性的认知上。而这些,成为了国际沟通的巨大障碍。梳理中国企业发展史的想法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。

  [详细]

  有一次,他去一个“造假村”调研,村里人把面粉和糖搅拌在一起,然后把它蒸干,做成颗粒状灌到包装里,就变身为板蓝根、养胃冲剂等送到市场。他调查完走到村口,忍不住问村长:“我说你们有没有,所有买这个东西的都是病人啊!”不料村长坦然地讲:“吴同志你知道吗,我最大的就是让我全村的人都富起来了。”

  此次调研后,吴晓波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,他感觉,“人生也好,国家的进步也好,它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,大量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灰色的地带。”这也令他的文字更趋深邃。

  [详细]

  “写作,是为了对抗遗忘。”三十年的企业史是中国发展的缩影,也印证着思想的变迁。30年来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发生了一些变化,吴晓波时代更倾向用的方式改变世界,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,人们享受的资源和机会更加多元,他认为,现代的理想主义也更加务实,必须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改变世界。

  这一次寻找廖厂长后,他对理想主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:理想主义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,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国家负责。“修身,齐家,,平天下”在现代的意义首先是确定自己要过一个怎样的生活,能够发现自己的专长,先是自己弄清楚要干什么,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,看看自己的专长能否帮助到别人,社会。

  [详细]

  复旦大学四名学生吴晓波(著名财经作家)、梁红(现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)、王月华(现深圳特区报总经理)、赵勇(现中央人民上海站)怀着“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”的心态想去看看真实的中国。

  当年,这四人组成的小组在跑遍了上海各大国营单位寻求赞助无果后,无奈在《上海青年报》刊登了一篇求助文章。湖南涟源人廖群洪(梁稳根同班同学)在看到这一消息后,主动联系上吴晓波,为他们汇去了7000元,考察小组得以成行。

  [详细]

  2014年10月25日,在洪江古商城“廖厂长、南疆考察队见面会”温暖上演。吴晓波和长沙市涟源商会各捐资100万,成立200万元的“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”,公益金主要帮助湖南青年创业,用于创业培训和创业投资,解决青年人创业无资金、无经验、无社会资源三大痛点,作为对廖厂长的回报。

  “寻找廖厂长”的温暖故事被重启后,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,激起了广大读者与网友的强烈共鸣。

  [详细]

  吴晓波说,人不会因为赚了多少钱而被人记住,人们会想念他的原因,一是你有哪些行为改变了这个世界?二是你付出了很多,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了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东西。

  廖厂长说,我们都是普通人,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,作为中国的一份子,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,去影响身边的人。要实现中国梦,必须所有的阶层、所有的力量,真诚地通力合作,才能实现中国梦,不然就是喊口号。

  [详细]

  廖厂长

  廖厂长,真名廖群洪,娄底涟源人,出生书香世家,现居长沙,从事过机械业、地产业,通信业,现从事矿业,正筹备一家上市公司。与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是大学同学,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。

  吴晓波

  1968年生人,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。财经作家,“蓝狮子”财经图书出版人,上海交通大学、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,常年从事公司研究。2009年被《南方人物周刊》评为年度“中国青年”。 著有《大败局》,《激荡三十年》,《跌荡一百年》,《浩荡两千年》等畅销书。

  [详细]

  “此事偶然,亦是必然。它是时代的必然,亦是文化的必然。”

  郑佳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、省社科联原

  时代必然性

  中国经历过三个燃烧的时代。一个是时代,在湖南,从谭嗣同始,到黄兴、蔡锷、宋教仁,新旧这么多人赴死。第二个是1949年解放后,民族,人民解放,冲天的活力。1978年是第三个燃烧的时代。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了思想解放的,中国开始富裕、强大的道,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。高考恢复、农村实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、城市企业大包干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,人们充满了理想与。廖厂长做此事时,刚十年,他与南疆考察队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这是时代的大背景。

  [详细]

  罗素讲过一个意思,我们为什么而活?一为追求知识,二为追求爱情,三为悲悯,为了帮助弱势的人,这是能使我们幸福起来的三件事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廖厂长的行为是一种行为,跟任何人无关,他不为任何人,只为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,人格的崇高和完善。

  当人得到社会尊重和心灵解放时,他更需要实现自己。这就像曾经一个在汶川地震中的助人小伙,他回去和他老婆、亲朋说,他去汶川了,在那帮忙扛了几天大米,心里特舒畅。此时,他为自己、为国家的目标就统一了。但我们离这种回报心理差距还很远,所以我们把廖厂长的这个事情当做一个新鲜事。因为这些年这些东西太匮乏了,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差距,但却在现实中又不可或缺。

  [详细]

  我们在这里讨论如何让理想回归,但我想说,理想不是谈出来的,而是涉及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社会活力解放的问题。如果说1949年是民族解放,1978年是思想解放,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迎来的是社会活力的解放。这是一个伟大的解放,涉及到人的转变,观念的转变,制度的转变,让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有所发展,在文明和制度文明层面也应该高度发展。我们发展不能只靠物质,而要靠人靠人的创造力,靠人的智慧,靠人的文明,靠人的解放,靠我们的社会解放活力。

  25年前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,其实就是价值需要。我们现在要重温文化,就在于文化里的家国情怀、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等内涵,它们能引领着我们界范围获得新一轮的发展。所以我们才希望通过吴晓波,通过廖厂长,使思想更,使社会更有活力,为我们下一次的,为中国复兴注入正能量。

  [详细]

  25年来,为什么我念念不忘这个“老男人”?昨天我还买了束花送给廖厂长,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给另一个男人。1989年的时候,我和我的复旦大学的同学,决心要用脚去南中国走一圈,去考察变革中的中国。如果没有廖厂长的7000块钱,我们的南疆考察是进行不了的。廖厂长没见过我们,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,求助信在上海《青年报》刊登后,他只是写了一封信,问是不是有这件事,我回说有,过两天汇款单就到了,他对我们没有任何的。原来我们以为他可能是中国首富,到了娄底才发现是个挺小的企业,他的付出甚至没有考虑成本。

  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物质,我们开始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,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,所有交易都有成本。相比之下,廖厂长不计成本、无法交易的行为,是那么罕见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会那么多年念念不忘廖厂长。

  [详细]

  吴晓波:理想从未远离。现在年轻人并不缺乏理想,只是与当年的年轻人不同了。我们那一代人,抱持的是一种大的家国情怀,我们相信奇迹,更倾向用激进的方式改变世界。而现在的年轻人,他们的理想更具体、更务实,他们相信常识、相信专业,希望用专业知识去改变世界。

  我的女儿18岁了,她有理想,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行业很差,她愿意为流行音乐事业去上大学专业和以后的职业。而我跟月华当年在大学毕业时,还根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。所以说,一代肯定比一代好。要找回“廖厂长”,我认为对年轻的一代,我们要更具体、更专业。我不是很会讲理想,但我相信行动的力量,所以我想到做一个创业公益基金,我想跟年轻人一起去实现一些超越物质的东西。

  [详细]

  记者:25年前,考察队的同学们在上海向全国求助,最后真正给予实际资助却是湖南涟源人廖群洪。廖厂长的故事,也是个湖南的故事,一个湘商的故事。这个湖南的出现,是偶然还是具有必然性?

  吴晓波:“不靠谱”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。

  研究中国历代的商业文明,会发现湖南不是一个商业大省,却是一个人文层面的大省。对于廖厂长来说,7000元应该已经超出了他当年的承受能力,毕竟他的月工资只有200元。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湖南人做事有点“不靠谱”,都没看见人就付款了。而这点在别人看来的“不靠谱”,恰恰是湖南人热血的理想主义,是湖南人骨子里的重信重义。

  郑佳明:廖厂长背后,是湖南人坚守的义理。

  [详细]

  我们关注这个故事,因为它本身是一种。在一个等价交换、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成本的社会里,我们要重构商业价值观,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  我们需要回到传统文化的根。中国推崇“五常”,礼智信。没有先后,五个并举。但是否做到了齐头并进呢?其实我们对义和信的追求是匮乏的。木桶理论的观点是,取决水容量的因素是最短的那根木板的长度。就市场发展看,“利”是最长板,“信”和“义”是最短板,这就是症结所在。

  [详细]

  1997年至今,中国大概评选过18个首富,我见过15个。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人,我都不会念念不忘,唯独这个不知名的小厂长。我参加工作后,中国进入商品社会,开始用来评价人的成功和价值。经济学中的“交易”和“成本”两个词,渗透到社会各领域。一个人长期在商业的社会里写作、观察,很容易变成一个只交易的人,很可能变成灰色人物。

  但回头一想,有些东西无法交易,人还是有些形而上的追求。有些人在追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时,是没有考虑成本的。廖厂长就是其中一个。

  [详细]

  这是一个的故事。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自己的“廖厂长”,也可以做别人的“廖厂长”。这个故事真的很好,有理想、有情怀、有。然而单讲理想是不行的,理想后面是,单是意义就淡了,后面还要有传承。“吴晓波廖厂长创业公益金”,这就是一种传承,让这个故事不仅可以讲25年,还可以讲下一个25年。

延伸内容:
下一篇:没有资料